道路運輸安全管理,從被動到主動的變革
事前嚴防、事中嚴控和事后嚴管,這三方面連接起來了就成為了運輸安全閉環管理。
事前嚴防要談三點,第一是動態監管管理辦法,第二是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評價管理辦法,第三是2015年的1號令。這三個重要政策的推出對道路運輸信息化建設有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2006年國務院30號文,要求交通運輸企業必須滿足安全生產建設的標準要求,河南要求2015年必須完成,這涉及到20多個運輸類別,2017年將安標進行了變更和更新,把13個一級要素變成8個。今天就講講安標的出現和安標應用推廣過程中,企業應該做什么?無論是終端還是平臺企業,應該怎樣找準切入點,在市場競爭中生存下來?2011年,交通運輸部起草了《交通運輸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實施方案》,方案規定了交通運輸行業各個類別怎么實施安標、評價小組如何組成、評價成員是什么身份,還涉及到了評價過程具體實施方案。2012年4月,交通運輸部印發了《安全生產標準化考評管理辦法和達標考評指標》,指標規定了各個機構執行標準化考評的評分細則,比如安全制度、安全機構、安全領導小組、責任人,對人是怎么監管的,對生產步驟是怎么監管的,對車是怎么監管的。安全投入,每年都是安標特別關注的一個點,財政部專門下發了關于安全生產的專項辦法,按營業收入的1.5%提取專項經費。一旦出了事故要查安全經費是否有保障,每年是否提取,是否用到了地方,是否用在安全生產持續推進,是否形同虛設。不出事故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一旦出了事故,運輸企業應該負擔什么職責,安全生產責任主體是誰,都要追責。安全生產標準化要求企業實現基層源頭管理,源頭監控監管,企業要達到安全責任主體怎么劃分的,安標劃分的非常清楚,希望各部門好好看看安標是如何約束企業和提出要求的。2012年交通運輸部起草了考核管理辦法和達標細則,主要針對考評機構,因為考評機構要負連帶責任,首先要確定運輸企業有沒有達標,出事故的環節在哪里,比如在查看車輛管理方面是誰簽字蓋章的。這是安全生產責任的倒查機制,做一次安標發一個證管三年,第二年第三年要復評,復評沒有當初這么嚴格,主要看有沒有改正錯誤。我曾負責過兩年的安標工作,以前一般是到地方開個會拍個照片,誰來了留個字,找領導談一下對安全制度是否了解,了解一下企業出臺了什么安全管理制度,詢問企業是否開展了安全教育,安全教育學習了什么,企業安全管理是如何分工的,誰負責什么車什么人,基本上對現場管理形同虛設。而安標要求出車前收車后都要進行安全檢查,包括臺賬在哪里,所有的記錄是人工記錄和臺賬,設備是否有更新和管理,是否有電子報單系統和安全運營系統,是否有GPS監控系統和衛星定位裝置,自建平臺是否有軌跡,數據是否合格等。為什么把安標放到重要的位置,因為安標是企業落實安全責任主體的重要抓手。這是安標具體的各個項目。安全標準化三大要素是物、人、車。物可以是實物的,比如車輛、站場、設備設施;也可以是虛的,比如標準化術語、公告牌、指示牌。人包括安全管理人員、從業人員,對人的管理,對現場作業的管理,作業管理分割最多可以有160多份。作業管理首先是對車輛的基本量化,每一單運輸業務原則上應該記錄在案,這個過程就涉及到動態監測,所有的扣分和得分都是對人和對車的監管的數據,作業管理的所有材料的數據和使用的精準方向都來源于過程的監管。隊伍建設主要是對從業人員的崗前培訓、轉崗培訓,新入崗的人員要進行24個學時的培訓,老從業人員兩年內要進行30個學時的培訓,部里面對此要求非常嚴格,要求一人一檔,每個人都要建立檔案,我認為這是可以實現動態管理的,但目前企業還是靜態管理。部里有安標評價系統,省里面有兩級安標評價系統,就是兩級傳輸,有評價機構、運輸企業,運輸企業通過系統選擇評價機構,評價機構去評價企業,完成后評價機構上傳所有的資料,比如簽字表、圖片和評價報告,評價報告是最關鍵的,是企業三年來的運行標準,企業的日常質量考核都是以評價報告為基礎的。評價報告是否可以真實體現運輸企業在安全生產中的投入?這是體現不出來的,企業做了很多事,而評價報告一張紙是體現不出來的。人是一人一檔,車輛是一車一檔,什么都規規矩矩的,我們每年都去督導,可以看到很多的簽字表,很多是復印的,內容都差不多,這是認真地在造假,每天簽字也是很辛苦的事,但沒有意義,不知道這個事要怎么評價,這是用非常低級的手段在應付檢查,這不是我們需要的。總結下來,安全生產標準化的特點是:從管理對象看:從事故管理到隱患管理;從管理環節看:從事后管理到事前預防;從管理方法看:從傳統的檢查、通報方式到現代的預測預警方法。事中嚴控最原始的說法是動態監管。河南省從2003年開始實施動態監管,2008-2009年,因為世博會和奧運會正式提出要建立國家平臺和省級平臺,2011、2012、2013年通過出臺各種標準,基本建立起了完整的北斗監管運輸體系。2014年5號令出臺,2016年三舊合一,把5號令改成了2016年的55號令,這是動態監管的最高法令。動態監管和作業過程管理是非常緊密的關系,動態監控涉及到所有的條目和法律法規,最終結果一定要落到安全生產的標準化作業層面,也就是說在事中過程監管,源頭監管方面必須是靜態的落實,企業對自己的人和車進行例檢例保,每天出車檢查是常態性的,對人的安全教育都是常態性的。唯一的動態監管非常難做到,產生的所有信息,采集的數據信息如何判斷是違法的,如何進行處罰,處罰的結果是什么,都要回歸到安標。動態監控的提法是比較原始的,從現有第三方政策支撐來講,第一次出現動態監控是2017年。2016年、2017年、2018年這三年,交通運輸部發布道路運輸平安年建設方案,明確提出鼓勵探索第三方監控在道路運輸安全中的發展,而且提出了要集合社會力量協助行業提升規范,達到高水平的動態監控。2017年9號令,交通部再次強調動態監控的重要性,強調要把動態監控納入到考核,考核不合格的省份要約談,每個月要抽查10%的車輛,也就是一個月要抽查大概4000輛車。省市運管部門壓力非常大,一旦轄區內的車輛出問題了,要看之前是否進行了抽查工作,抽查結果是怎樣的,總之是多了一層枷鎖。為了做好抽查工作,2018年啟動了第三方監測,對動態監控提出了高標準的要求,把硬件和平臺最基本的功能提升了,不再說功能問題了,開始說行業的服務性問題,并提出大家可以學習、復制新疆、南京、江蘇、上海等地對第三方監測的做法。河南比較重視第三方監控的推廣,2017年河南出現了8·10事故和6·29事故,兩起事故都是大型的事故,并且都是河南的車,事故的原因都是疲勞駕駛,所以對河南的影響很大,河南對安全的監管要求瞬間提升了很多,多次出臺文件強調動態監控的重要性。2018年10月,第三方監測出來的時候,大家發現非常好用,當時不是為了發現企業動態監管問題,純粹是為了落實55號令第36條,其中明確提到道路運輸管理機構要負責轄區內道路企業的違法處理,要使用監督權,監督企業必須處理90%的違法問題,也就是說這么多問題,企業到底處理了沒有,作為管理部門未處理要承擔什么樣的責任,55號令都明確了。監督不到位的管理部門要承擔一定的失職責任,動態監管行業是高危行業,要解決行業的管理問題,行業上萬家企業,客運企業800多家,危險企業400多家,貨運公司24000多家,單純靠管理部門的工作人員每天到企業檢查臺賬實現安全監督檢查可能嗎?于是各地運管單位就開始推動第三方監測平臺的發展,我們去發現問題,然后通過第三方平臺傳導給企業,傳導給企業平臺后,通過平臺對發現的問題進行處理。6·29事故原因是司機疲勞駕駛,事故前該司機曾被公安部門嚴重通告過,該司機第一次疲勞駕駛的處罰結果是企業停運一天,該司機第二次疲勞駕駛司機本人被罰一千元,該司機第三次疲勞駕駛導致了6·29事故,該司機身亡,想處罰都沒有辦法了。當時記者問工作人員,罰一千元是合適的嗎?我們沒有辦法回答這個問題,什么叫合適,運管部門對違章處理處罰有規定嗎?罰一萬也合適,罰一百也合適,處罰的手段和結果是希望違法情況減少,事實證明這個司機罰一千元確實不合適,該司機連續多次違法依然沒有改正疲勞駕駛的不良習慣,最后因為疲勞駕駛導致事故發生把自己的命丟掉了,還連累了管理部門和企業。其實企業活該被連累,疲勞駕駛一次就可以跟司機解除掉勞動合同關系,現在導致企業三個人被判了三年,公安部門被處罰了七個人,這是很慘痛的事故。因為事故帶來了慘痛的教訓,河南2018年10月份啟動了第三方監測,通過招標重新進行第三方監測平臺單位的選擇。2018年11月,針對兩個事故的慘痛教訓,因為沒有標準、沒有規范,不能用不敢用,動態監測信息化手段沒有很好的用到安全生產過程當中,我們痛定思痛,找出自己的問題,出臺了很多文件。2018年出臺《關于開展全省重點營運車輛聯網聯控系統規范化建設工作的通知》,強調信用并舉,以用促進,強力推進第三方監控的發展,對各級管理的動態監控的規范列了非常詳細的要求,工作到位了,如果還是出現事故要責任倒查,動態監控層面按制度做是沒有任何問題。2018年11月,《河南省道路運輸安全生產工作計劃實施行動方案(2018-2020年)》印發,文件明確提出,一是要發揮第三方監測平臺的作用,兼容并舉;二是要出臺第三方道路運輸安全管理辦法,約束企業自建監護和委托第三方監護,規定了要怎么做,以什么樣的標準去做,誰能做誰不能做,怎么做,怎么考核,怎么退出,要建立黑名單,建立違法行為失信,不能說哪個平臺都可以做,要隨機公開,通過這種嚴格服務的質量監管,不可以的就退出市場,以后永遠不能出現在河南省的市場。2020年5月,交通運輸部發布了道路運輸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工作方案,這是最大的進步,前面這么多的文件,都提到第三方監控要免費,要鼓勵保險投入,我估計經過運營發現這個方法行不通,三年行動工作方案才明確規定動態監控要標準化、監控化,中小企業可以委托專業第三方機構,以購買服務的形式來開展工作,不再提免費了。我們都知道企業很難,所以第三方監控必須要有償服務,不能拿著免費的服務去禍害市場,基本的服務成本保障不了,如何提供服務?利用好第三方社會化力量,建設實現政府對道路運輸企業、從業人員、運營車輛的安全監督管理,建立多業態的營運模式和管理機制,推動道路運輸市場營運模式創新,加強道路運輸企業安全監督管理,實現安全生產水平、營運經濟效益雙提高,形成政府監督、企業管理、從業人員自律的監督管理體系,從而規范道路運輸市場營運和管理秩序,提高行業文明程度,推進道路運輸市場的可持續發展。
運輸企業必須保存安全生產記錄檔案和違法處理檔案,對日后數據整理、事故調查、隱患分析提供有力的數據保障。通過第三方監測平臺發現問題,第一時間告知企業,企業有針對性進行問題處理,通過智能化管理系統反饋處理結果,行業管理部門參與監督的新型管理模式,實現行業安全管理過程的閉環管理,以科技化、信息化管理手段, 全面提升道路運輸企業安全管理水平,落實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