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經濟并不是一個新概念,因為國內“共享單車”的出現,才被國人熟知并在國內火熱起來。
共享經濟的提出是為了提高資產的利用率,把閑置的資源分享出來,使其得到充分的利用。Uber和滴滴的共享模式在建立之初還是與共享經濟較吻合的。只是在利益的沖擊下,共享經濟的樣子已經開始轉變,專職司機也來分一杯羹,專門跑“滴滴”。
而當下的共享單車、共享汽車并不是真正的共享經濟,它們只是搭乘互聯網的順風車,把傳統的租賃方式變成今時今日的“共享出行”。目前國內大多共享產品無非就是做到了使用權的共享,并不是將個人的閑置資源利用起來。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共享汽車呢?真正的共享汽車應當是人們將自己使用的或者是閑置的汽車共享出來進行短租或者長租,這種模式就有點像Airbnb等共享民宿。可是汽車相比房子,流動性強、可控性差、損耗與維護成本更大,如果采取這種模式將很難運作。
因此,現在的產商只能采取購置車輛的方式來進行分時租賃,但歸根到底這就是一種租車模式,并不能稱得上“共享”。雖然共享單車是變質的“共享經經”,但是它的出現確實使得出行更加的方便。而隨著共享經濟市場的打開,戰爭的格局也越演越烈,各種各樣的共享單車不斷被大量投放,堆積如山,不僅浪費資源,還造成了交通混亂,回收、維護等問題也隨之而來,就連mobike和ofo也面臨巨大的考驗。相比單車,汽車就顯得更加復雜,所牽涉的問題也就更繁瑣了。盡管如此,許許多多的商家還是想搭上順風車,加入這場戰爭中,這種掛羊頭賣狗肉的行為與其說是為人們提供便利,不如說是為了搞噱頭、傍風口。雷軍有句名言:站在風口前,豬都能起飛。可共享汽車并不是“真風口”,它或許飛不起來。
共享汽車很時尚,但要面臨諸多現實制約
都說共享單車是國民素質的照妖鏡,共享汽車也需要過這道坎。但是與共享單車相比,共享汽車面臨著更多更繁雜的現實制約。
1.與共享單車一樣,共享汽車要面對的是素質和習慣千差萬別的司機用戶,那么這些不同的用戶在使用共享汽車時,各自會將不同的素質和習慣帶進車內,過后殘留下的是不同程度的衛生問題。如果要在每次使用之后進行清理,那么耗費的人力與時間都是巨大的,特別是奧迪、寶馬等豪車對于衛生的要求更是極為嚴苛,而不高的使用成本又使得門檻降低,衛生問題則會加劇。
2.汽車不同于單車,內部有大量昂貴并且容易轉手的零部件,如果使用者惡意破壞或者盜竊車內零部件,那損失又該如何解決呢?
3.共享汽車和共享單車一個巨大的區別就在于投放數量。汽車的成本遠遠高于單車,大量投放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數量不足、覆蓋范圍不廣,那么用戶對于共享汽車的使用成本就大大提高了。比如說我要去距離家10公里的某個商場,卻要往相反方向走4公里才能找到共享汽車,如此一來我寧愿打車去了。
4.共享單車發展至今,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就是亂停亂放、占用車道。那么把這個問題放在共享汽車上,那么所造成的不良影響將會嚴重放大。在當下城市停車位匱乏的情況下,共享汽車要停放在哪里?很顯然汽車不能像單車一樣亂停亂放,如果隨意停放,產生的費用或罰單由誰承擔?企業還是用戶?而一旦停下車離開了,就很難追究是哪一個用戶的責任了。如果設定停車網點,這就讓原先的便捷性大打折扣了。
除此之外,共享汽車面臨的制約及弊端還有很多。違章違規行為如何評判、發生事故該如何追究責任,“冒名”用他人駕駛證或賬號租車,不僅對自己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還危及社會公眾安全,等等。
共享經濟的新生兒——共享汽車能否經得住考驗?
其實,相比共享單車,共享汽車的誕生時間更早,但并沒有像共享單車一樣出現爆發式的增長,如今的共享汽車是在共享單車之后才正式進入國民的視野。面對重重的制約與考驗,8月上旬政府方面也發布了《關于促進汽車租賃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明確鼓勵共享汽車分時租賃模式。
對于這一問題,專注于汽車GPS與車輛管理解決方案的超前科技負責人認為:共享汽車比普通汽車面臨更多的現實問題,共享經濟發展勢頭很猛,但需要面臨的問題還是要正視的,不能盲目一窩蜂的往風口里鉆。雖說安裝先進的GPS產品,有專屬的監控平臺,能很好的解決了防盜、追蹤監管方面等大多數問題,但車輛的維護和道路安全保障等問題的解決還得靠提高全民素質、制訂共享汽車相關規章制度來實現。
按照目前所面臨的現實制約來看,共享汽車后期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